6月学习资料:幼儿园种植活动中中大班幼儿自主管理实践研究(24~25下)

作者:朱嘉懿 时间:2025-06-23 点击数:

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大班幼儿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黄毅娟

摘要:在幼儿园的种植区里孩子在与植物、泥土、阳光、水以及各类工具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了解植物与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切身体验种植、管理的过程。大班幼儿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活动的愿望也越来越明显,这为他们在种植活动中的自主管理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近阶段,我园的种植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孩子们利用查资料、访问菜农等形式了解当季适合种植的果蔬并投票选出要种植的植物,自主收集、挑选种子并和小伙伴一起种植、一起管理,教师也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给与适当的支持。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管理内容不明确;管理人员安排不当;缺乏一定的管理规则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拟依据实践探究提出几点建议,助力大班幼儿实现在种植活动中的自主管理。

关键词:儿园;种植活动;大班幼儿;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一、以直观的计划表为支架促进自主管理

幼儿的计划是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时间安排与行为选择,它承载着幼儿的自主。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计划意识和计划能力,当幼儿执行计划的时候,会比无计划的活动产生更多的“专注性”和“明确性”,相对于他人要求做的事,幼儿更专注于自己选择的事情。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制定计划。

在早期的种植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的管理小分队到达菜地以后经常抢着洒水壶要浇水,没有拿到水壶的孩子无所事事,拿到水壶的孩子不断地浇水,然后草草结束管理活动;区域活动时孩子三三两两来到种植区,有的小朋友进行重复的浇水活动,有的小朋友抢着要观察记录本.......一次次活动下来,班级种植的黄瓜苗因为浇了过多的水而蔫掉、失去了活力;班级的观察记录本记录过程断断续续,内容极为零散;班级管理小组的人员安排凌乱、无序;种植区的管理内容重复、单一。由此可见,幼儿对管理活动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谁来做都缺乏清晰的认识,被动而盲目。虽然在管理活动开展前幼儿就针对如何管理种植区进行调查、交流并和老师一同小结,但是幼儿因为经验的缺乏和活动的随意性使他对管理内容仍不够明确并且有会有遗忘的状况。针对这个现象,班级再次和幼儿一起利用绘本资料、多媒体资源和家长资源进行交流讨论并总结出清除垃圾、浇水、施肥、松土、除草、捉虫、观察、对比、测量、记录、收成以及工具的收纳和使用等管理内容。孩子们通过分组讨论将本组幼儿的人员安排、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利用符号、图画、数字、图表等方式记录下来,形成本组的种植区管理计划,甚至个别幼儿还完成了自己的管理计划。在种植区管理计划的“引导”下,孩子们在自己安排的时间段和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种植活动,有的幼儿浇水;有的幼儿利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观察植物情况并进行测量、记录;有的幼儿聚在一起商讨该不该施肥,如何施肥等,管理活动变得丰富而有序,班级的黄瓜苗和萝卜也越长越好。在管理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完成计划并激发幼儿的责任感、提升幼儿执行计划的意识,一段时间下来种植角“无所事事”的孩子少了,管理活动也就顺利地开展了。

二、以适当良性竞争助力自主管理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竞争意识就日益强大起来,这一点在大班幼儿身上尤为明显。而适当的、良性的竞争,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组织能力、展现和挖掘个性能力、发掘幼儿的潜力,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与健康成长。在管理活动开展的早期阶段,有不少班级的老师制定了包含人员分工、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的种植活动安排表,这样的安排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较为死板,剥夺了幼儿的自主性,二是部分安排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比如,有的班级每天只安排两个管理员进行种植活动,这两个管理员任务繁重,全班孩子轮一遍的周期太长,没有安排到的孩子长时间没有参与管理活动,管理兴趣减弱,且幼儿不能连续进行观察;有的班级为了让幼儿“全员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在户外活动以及饭后散步时间组织全班幼儿进入种植区,人员冗杂导致管理活动无序,由于场地和植物有限,许多幼儿没办法亲身参与;有的班级将孩子分成几组轮流管理,但是存在个别小组成员

对于该如何管理、怎么管理都不清楚。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在幼儿自主意愿的基础上采用良性的竞争的机制引导幼儿参与分组管理。比如,师幼一起将种植区中的植物按种类分组,每组人数依据每周人人都能亲身参与的原则进行适当分配,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管理的植物。每位参与竞选的幼儿要对自己所选的植物有所了解并面向全班幼儿介绍自己对所选植物的管理计划,然后幼儿进行投票选举。准备充分的幼儿优先获得该种植物的管理权,毫无准备和一无所知的幼儿要利用查阅资料等方式再次准备进行二次竞选。针对组员都不了解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小组长以强带弱的作用,小组长也由竞选产生,竞选的内容是对管理活动的组织安排的介绍,孩子为此还制作了竞选表,这样就确保了小组长的组织引领作用。到了后期幼儿管理经验逐步丰富、管理能力也逐步提升就采取自愿或轮流的原则。良性的竞争促进幼儿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幼儿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管理权限会不断努力,为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奠定基础。

三、制定合理的规则实现他律到自律

大班幼儿对规则有更深的理解,具有制定规则的能力并且更愿意遵守集体制定的规则,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去讨论、去尝试、去小结,共同建立活动的规则。如在种植活动过后经常可以看到地上的铲子、放大镜、尺子凌乱地扔在一起,收到柜子里的工具也摆放得乱七八糟。有的幼儿进入种植区不换雨鞋导致活动场地沾满泥,有的幼儿活动完没有将种植工具清洗干净等现象。教师把问题抛给幼儿,组织幼儿一起讨论。经过现场观察、讨论后,有的孩子说:我知道收在哪里,可是有时候就忘记了;有的孩子说:我把我的工具收拾好了,可能是其他小朋友自己的工具没有收;有的孩子说:我想收,可是来不及了。从幼儿讨论可知,一方面,幼儿缺乏良好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管理活动的规则不明确。于是孩子们在区域时间分成几个组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管理种植区的工具,小组长把组员的想法用图画、符号、简单的文字等记录下来。分享交流后得出以下管理规则:为每样工具设置数字编号并且收在有相应数字编号的钩子上和框里,可以确保工具不丢失;用完的工具及时收回框里,工具大家一起收;活动结束后要检查工具是否全部洗干净收回。孩子们一起定完规则后能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执行,经过一段时间,种植区工具的收拾整理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再也没有看到随意堆放在一起的铲子和沾满泥土的雨鞋,工具柜变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自主的参与会加强幼儿执行的意愿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因为规则是大家一起制定的,因此要一起遵守,孩子们会彼此互相监督,慢慢地实现自我监督。

四、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解决管理问题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大班幼儿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经常能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积极思考、自主建构知识经验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在白菜种植活动中,有时候幼儿发现连续浇了两天的水土层还是干裂的,有时候发现没有浇多少水,白菜根还是烂了,而且还产生了积水。这是为什么呢?到底要浇多少水才是合适的呢?这件事情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纷纷来询问老师。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而是鼓励孩子针对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孩子们在讨论中决定自己动手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孩子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各类相关信息和资料,有的孩子通过观看新闻、查阅绘本和书籍;有的孩子通过采访有种菜经验的爷爷奶奶并观察班级管理小组的每日管理情况;有的孩子通过观看相关科普小视频等。很快孩子们就找到问题的原因:有的说因为晴天太阳大,水分很快就蒸发了,所以土层就干了;有的说因为刚下完雨就有人去浇水,所以积水了;有的发现管理小组每天浇了两三次,但是每次只浇一点点水所以土还是干的;有的发现虽然有的管理小组只在每天上午浇水,但是每次都浇很多水,所以积水了......针对这些原因老师引导孩子共同梳理了影响土层水分多少的原因有气候原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猜想,幼儿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次组织幼儿分享交流并用图示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得出探究方法如下:幼儿以白菜为实验对象自制实验记录表(图 6),记录每天的天气,浇水次数和浇水量。每次浇水前观察土层的水分状况和天气情况,晴天就多浇水并增加浇水次数,雨天就少浇水或者不浇水;土层水多了就减少浇水量和浇水次数,土层水少了就增加浇水量和浇水次数。慢慢地,孩子在连续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中不断调整,最终发现了适合白菜的浇水量,解决了白菜枯萎和烂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创造条件支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幼儿不但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提升了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解决了自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自主管理更进一步。

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他们蕴含着强大的能量。实践证明,以幼儿为主体来引导幼儿真正成为种植区的管理者是积极有效的。但真正放手让幼儿完全自主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观察并抓住幼儿的兴趣,用多种方式支持幼儿,让幼儿不断去自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实现自主管理。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