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轩和睿睿一前一后地跑进了角色扮演区,他们戴上了医生的帽子,准备开始游戏。睿睿:“我要这个的,我要当医生。”轩轩:“我也要听诊器。” 两个人的争吵没有结束,并随后升级为肢体上的争抢。老师介入后,分派两人角色,睿睿用“体温计”给轩轩测了体温,体温计显示体温为 35℃,他告诉轩轩温度太低了,然后用听诊器听了听轩轩胸口,告诉他:“你死了,没有心跳了,要抢救!”并去拿来了“针筒”。打针时,睿睿用“针筒”在轩轩的手臂上打了好几次针,很高兴。
案例中,轩轩与睿睿是在现实的情景中关于角色分配发生的争吵、协商和问题解决,此时两名幼儿已脱离游戏情境,导致游戏不能顺利进展。还出现了一定带有“恶劣”性质的言语和行为,如睿睿带着玩笑语气地告诉轩轩:“你死了,没有心跳了!”这其实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嬉戏行为——幼儿故意做“坏事”或用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性质的行为。此外,睿睿还出现多次打针的类似发泄行为,这其实也是幼儿在游戏中正常发泄情绪的行为。
在游戏中,幼儿语言和行为能够传递有效的信息,向教师反映出幼儿此时在游戏中所处于的状态。作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合作者与支持者,教师要善于辨析游戏中幼儿言行是否处于游戏情境中,把握正确的介入时机。
当幼儿出现不满情绪、对角色扮演发生异议、出现矛盾冲突、攻击性行为等状况,导致幼儿游戏无法继续开展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和介入,积极地引导游戏的发展,帮助幼儿处理好迷惑、焦虑、恐惧等消极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