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
小班综合:小种子大冒险
执教者:金燕
太仓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香花幼儿园
一、研究课题名称:依托“幼儿委员会”,构建幼儿园“自主社区”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介绍:
⑴依托幼儿委员会构建幼儿园自主社区的组织架构及运作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立足于“儿童本位”组建幼儿委员会,通过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引发幼儿对幼儿园管理的兴趣,作为幼儿园的小主人主导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彰显儿童立场,并更好的做到对儿童的尊重、信任和接纳。
⑵ 依托幼儿委员会构建幼儿园“自主社区”的资源开发及内容的研究。
主要研究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助推幼儿自主管理,并结合现有资源以及正在开发的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开展一系列真实、自然、创造、体验的活动,不断夯实“自主社区”的内容,对“自主社区”进行深度的规划与资源开发。
⑶ 依托幼儿委员会构建幼儿园“自主社区”的幼儿自我管理机制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儿童立场出发,依托幼儿委员会进行幼儿自我管理机制,通过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教师用横向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发现更多幼儿的闪光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切实、科学地促进幼儿园自主社区的构建。
三、本节课研究主题:
本活动以“小种子大冒险”为载体,通过多感官体验、游戏化操作和持续性观察,将科学探究、生命教育、动作发展有机融合。旨在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悟”,不仅获得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更在照顾生命的过程中发展责任感、同理心与探索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研究目标:
1.认识常见植物种子(如绿豆、向日葵),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和土壤。
2.练习用小铲子挖土、浇水,发展手部精细动作。
3. 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体验照顾植物的责任感。
五、理论/理念说明:
(一)基于幼儿发展特点的需求
1.认知发展:
3-4岁幼儿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但缺乏对生命成长过程的系统认知。通过亲手种植,将抽象的“生长”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体验,帮助幼儿建立“种子—发芽—生长”的因果关系。
透明种植杯的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直观行动思维”特点,便于直接观察根系发展,满足对“看不见的部分”的探索欲。
2.动作发展:
使用小铲子挖土、喷壶浇水等动作,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书写、绘画等技能发展奠定基础。
角色扮演游戏(如“种子成长操”)通过大肌肉动作模仿植物生长,促进身体协调性与空间感知。
3.社会性发展:
轮流担任“护花使者”培养责任感,共同照顾植物角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观察记录表分享发现,学习用简单语言描述变化(如“种子冒出绿芽了!”),提升表达能力。
(二)教育目标的深层融合
1.科学探究启蒙:
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种子要喝水?”)、验证假设(如“多浇水会更快长大吗?”),初步培养科学思维。
对比不同种子(绿豆vs向日葵)的生长速度,感知生物多样性。
2.生命教育渗透:
通过持续照顾植物,理解“生命需要呵护”的道理,萌发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关爱。
面对植物枯萎等意外情况,引导幼儿接纳“失败”,培养抗挫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如讨论“为什么种子没发芽?”)。
3.数学与艺术整合:
观察记录表使用贴纸计数,潜移默化渗透数量概念。
艺术创作环节(如黏土种子画)将科学观察与美学表达结合,激发创造力。
(三)课程理念的实践体现
1.以幼儿为本:
活动设计从幼儿兴趣出发(如谜语导入、游戏化操作),避免说教式灌输,尊重“玩中学”的天性。
提供差异化支持(如半成品土杯),确保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成功。
2.生活化教育:
种植活动贴近幼儿日常生活,将“劳动”转化为有趣探索,帮助理解“食物来源”“环境保护”等现实议题。
延伸至家庭任务(如拍照记录),构建“幼儿园—家庭”教育共同体。
3.五育融合:
德:培养耐心与责任感;
智:观察与记录能力;
体:精细动作发展;
美:艺术创作表达;
劳:动手种植实践。
六、研究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首先,它以找出一个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起点为开端。之后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找到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发展出自己的行动策略。最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并对其效果加以检验。
⑵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自主社区”中的种种表现,来分析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现象、障碍等等。
⑶经验总结法:通过开展自主社区实践,阶段性地总结、反思,撰写研究经验及研究报告,形成有参考意义的模式。
⑷个案研究法:对幼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系统地分析。
相关过程设计简略说明
⒈导入环节:种子找朋友,认识并观察种子。
⒉种植体验:我是小园丁,动手种植种子。
⒊游戏互动:种子成长操,扮演种子的成长。
⒋观察记录:我的植物日记,认识观察记录表,做好后期的观察和照料。
八、研究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做中学”有效激发了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但在目标深度、材料适配性、安全引导上仍有提升空间。后续需加强过程性评价(如通过视频回放分析幼儿操作细节),并灵活调整活动节奏,确保“玩中学”与“学中思”的平衡。同时,可借助家长资源丰富种植种类(如水培植物),进一步拓展幼儿对生命多样性的认知。
小班综合:小种子大冒险
执教者:金燕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植物种子(如绿豆、向日葵),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和土壤。
2.练习用小铲子挖土、浇水,发展手部精细动作。
3.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体验照顾植物的责任感。
二、活动准备
⒈透明塑料杯/小花盆(每人1个)、种子(绿豆、向日葵)、小铲子、喷壶、营养土。
⒉观察记录表(贴纸版)、植物生长图片/绘本(如《一粒种子的旅行》)。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安全过马路的注意点。
难点:认识出常见的交通标志。
四、活动过程
㈠导入环节:种子找朋友(10分钟)
⒈谜语激趣:
“小小黑房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脱掉黑衣服,长出绿辫子。”(谜底:种子)
⒉观察种子:
出示绿豆、向日葵种子,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形状、颜色,摸一摸表面。
提问:“种子像什么?它需要什么才能长大?”
㈡种植体验:我是小园丁(20分钟)
⒈示范步骤:
⑴用铲子在杯中装2/3营养土。
⑵挖小坑,放入2-3颗种子,轻轻盖土。
⑶用喷壶浇少量水(强调“不能淹没种子”)。
⒉幼儿操作:
每人领取材料,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自己动手。
提示:“种子要住在软软的土里,就像我们睡在床上一样舒服!”
㈢游戏互动:种子成长操(10分钟)
⒈角色扮演:
幼儿模仿种子发芽(蹲下抱头)、长高(伸展手臂)、开花(转圈挥手)。
配合儿歌:“种子种子睡泥土,阳光雨露来照顾,伸伸懒腰钻出来,变成小花真可爱!”
㈣观察记录:我的植物日记(5分钟)
⒈贴纸记录:
发放观察表,幼儿用贴纸标记“今天浇水了吗?”“种子发芽了吗?”。
⒉任务布置:
每天轮流由2名幼儿担任“护花使者”,负责浇水并汇报植物变化。
活动延伸
⒈科探区:投放放大镜、植物生长图卡,鼓励幼儿持续观察。
⒉语言区:阅读绘本《小种子》,讨论“种子旅行”的故事。
⒊语言区:用黏土制作“种子发芽”立体画。
注意事项
⒈安全提示:使用儿童安全铲子,避免尖锐工具;浇水时提醒“轻轻喷”。
⒉差异化指导:对精细动作弱的幼儿提供半成品土杯,降低操作难度。
⒊家园共育:发放“种植任务卡”,邀请家长拍照记录植物在家中的生长情况。
附2
课题研究课评价表
授课教师 |
金燕 |
学校 |
香花幼儿园 |
授课班级 |
小4班 |
课题 |
综合《小种子大冒险》 |
授课时间 |
2025.10.16 |
项 目 |
评分点 |
满分 |
得分 |
设计 (10) |
1.符合规范要求和相关格式,选取的指导理论或理念恰当,过程或重点环节设计等体现问题的解决,成效的产生。 |
10 |
|
实施 (70分) |
2.研究目标明晰、恰当,体现与教学目标一致性。 |
5 |
|
3.研究观察点的选择符合研究目标,信息采集点明确、可操作性强。 |
10 |
|
4.课堂教学中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要素相关度高,主题凸显、成果彰显。 |
10 |
|
5.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或理念、研究成果,相关经验和程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10 |
|
6.教学手段、策略、技术应用有效,资源选择使用得当。 |
10 |
|
7.在研究主题引领下,课堂教学方式有改进、突破和创新。 |
5 |
|
8.教学环境设置合理,教学氛围和谐。 |
5 |
|
9.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课堂引导协调能力强。 |
5 |
|
10.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习品质高。 |
10 |
|
效果 (20分) |
11.解决了研究中所预设的问题,验证了课题研究假设。 |
10 |
|
12.学生相关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感受成功的乐趣。 |
10 |
|
评课者 |
|
实得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