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是教育部2022年2月印发的关于幼儿教育的相关文件。在《评估指南》中,教育部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及影响保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围绕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提出了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1]。《评估指南》要求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坚持保育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意味着当前的幼儿教育旨在创设丰富的活动、探索寓教于乐的教育环境。自主游戏作为幼儿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探索《评估指南》背景下提升幼儿保育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路径。
自主游戏
自主游戏概念的发展离不开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于20世纪初创立了一套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通过精心设计的“有准备的环境”和教具,激发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性和内在潜能。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传入国内,成为很多幼儿园学习并实践的方法,并将其基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策略探析2022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该指南为幼儿教育提供评估标准的同时,着重强调了“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幼儿的自主游戏作为研究对象,梳理相关概念,分析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背景下幼儿自主游戏有效开展的系列措施简称为“蒙氏教育”。蒙氏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涵盖日常生活、感官、数理、语言教育、科学文化五大领域。根据五大领域要培养的能力,将幼儿的活动区域分为学习区域、生活区域和自主活动区域等。其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区域就是自主活动区域。根据蒙氏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地选择游戏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
幼儿自主区域游戏开展的必要性
提升幼儿自主能力《评估指南》提出游戏为基本活动,还提出加强材料的选择、情境设置等要求,为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提供了理论和行动依据。活动能力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技能,幼儿阶段的活动能力主要表现为说话、唱歌、读书、卫生习惯等能力,这不仅是幼儿成长所必需的技能,而且是幼儿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准备。自主游戏是提升幼儿活动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幼儿语言理解、情绪管理、动作协调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启发幼儿主动探究《评价指南》要求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即发现学习。3~6岁的幼儿求知欲强,且依赖个人能力、生活经验和情绪来推动求知活动,这为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在《评价指南》的落实下,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和保育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自主活动区域。幼儿可以在教师的规划和引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因为具有一定的认可基础,幼儿就能够在具体的活动中投入自我情绪和主动意识等,从而开展自主探究。即使出现问题,也会因为有基础的认可度而积极寻求教师帮助或自己尝试动手解决。
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存在的问题
在《评估指南》颁布以前,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开展并没有统一标准,受教育水平、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组织活动能力等各种因素影响,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自主游戏缺乏创造力很多幼儿园开展幼儿自主游戏时,难以进行有效的场景设置和活动安排,缺乏科学性与趣味性,导致活动无法达到寓教于乐的要求。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相对而言,幼儿园教育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不高,所以造成很多地方幼儿园的教师难以具备为幼儿设置自主活动区域、带领幼儿自主游戏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自主创新受到环境制约。幼儿园教师大多对幼儿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会主动寻求创新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但受限于教育理念、内部规则、审批制度等原因,很多创意无法有效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自主游戏缺乏科学指导自主游戏顾名思义是自主选择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孩子多为3~6岁,能够自己在室内玩耍皮球、堆积木、下象棋、唱歌。因为是相对自由的,这些活动就很容易走向“自由主义”的误区和“放羊式”管理的境地[3]。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幼儿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如今幼儿园安排给幼儿的学习活动种类繁多、材料丰富,而且有各类预设方案,能够满足幼儿的多种需求。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并不需要额外进行组织协调或创意创新,而基础工作又被丰富的活动取代,教师的角色因此被弱化,导致其主动作为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缺乏科学指导。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场景设置、环节设计、纪律引导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创意。但因为幼儿园教师大多不具备活动设计能力,难以对自主游戏进行科学指导。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自主活动区域常常发生幼儿争抢玩具、闹情绪等问题。
自主游戏缺乏能力培养计划幼儿自主活动区域设施在大城市相对完备,多数幼儿园有滑梯、跷跷板等设施,条件好的还有积木馆、图书室等自主区域。但硬件的加强不代表软件的提升。幼儿因体力和创意差异,并不能完全自主活动,需要教师培养。幼儿园一对多的教育使教师分身乏术,因此难以积极设计针对幼儿不同特点的能力培养方案。
基于《评估指南》的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策略
培养自主游戏的创造力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带领幼儿开展自主游戏,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突破自身局限,积极提升实现自主游戏的创造能力。
一是创新活动形式,实现寓教于乐。幼儿园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活动组织、人际交往等方面已经有了基本认知,所以在自主区域活动中会有自己的喜好。为了让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孩子获得充分的游戏乐趣,教师应对自主区域的活动形式进行创新。比如对基本设施的应用进行创新在搭城堡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排序抽签,抽到幸运数字的小朋友可以在城堡中找到隐藏的惊喜礼物;再如对活动设置进行创新,让教师在活动场景、游戏、互动、解决问题等具体的实施环节上加强统筹规划与创新,使自主游戏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是提供合作机会,实现幼儿互动。幼儿园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小,活动设施也有限,幼儿在自主区域的活动通常是各玩各的,所以需要教师积极创造机会,促进孩子之间的互动。比如在日常的游戏中设置关卡,鼓励孩子合作 — 在过家家游戏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其中一个小朋友陷入困境,而其他小朋友扮演去拯救他的情节,从而实现幼儿之间的协助和互动。
强化自主游戏的科学导向自主教育要求幼儿教师对自主游戏有更强的观察、策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活动给予科学指导。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幼儿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指导能力。一是加强过程导向。幼儿本身具有一定的情绪调动、学习探索、邀请伙伴等自主能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加强观察,及时提供帮助,使幼儿进入正常的游戏程序。比如小朋友想玩儿击鼓传花,但自己不能组织游戏队伍,教师看到这个情况,就要给带头的小朋友鼓励,帮助他组织大家来玩儿;再如小朋友想自己制定游戏规则,那么教师在给予孩子们安全保护的同时,也要避免干涉,让孩子沉浸在自己做主的游戏乐趣中。二是强化问题导向。在自主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注意观察孩子面对问题时的状态,他们主动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给予指导帮助。比如教师把两个因为争夺积木而推推搡搡的孩子分开后,要避免过度干预,先注意观察他们的情绪、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重新加入游戏的时间等,需要时再给予指导;比如比较内向的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矛盾后,教师可以带他到角落散心和玩耍,然后再带回到小伙伴中玩。
(三)设计自主游戏的能力培养计划一是设计基本目标的能力培养计划。自主游戏虽然强调自主选择,但也脱离不了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如语言、算数等。因此在设计自主游戏时,幼儿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融入其中。比如幼儿语言教育涉及提出问题、礼貌问候、表达关心等,教师就可以在自主游戏中,设计相应环节,引导小朋友举手提问、帮助他人、感谢帮助等。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面向幼儿的基本教育目标。二是设计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计划。幼儿的自主游戏普遍表现出主动探究活动的能力弱、解决内部矛盾的能力弱。围绕这两大问题,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性格、天赋、喜好上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培养。比如幼儿表现出自主探究能力弱,就加强鼓励和引导,用设置任务等方式进行能力锻炼;比如幼儿不善于合作或者容易闹纠纷,则需要进行情绪辅导、个体关怀,加强游戏互动,从而带动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