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作息下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行动研究
摘要:如何在弹性作息下促进幼儿的自我管理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以苏州市X幼儿园大班3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方式,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法,在第一轮行动中对教师和幼儿日常活动中的自我管理教育行为与表现等进行收集与分析,发现存在幼儿计划意识淡薄、依赖情绪明显、行为表现退缩、坚持性不强、自我控制困难等问题,在第二、三轮中通过调整适宜的作息安排和增强幼儿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等进行干预,得出有效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策略: 释放教师“限额" 权利、共享教研平台、反思带班过程、聚焦班本生活和鼓励幼儿探究。
关键词:弹性作息;幼儿自我管理;行动研究
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效果和意义,而一日活动中教师支持和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契机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在弹性作息下促进幼儿的自我管理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议题。《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 试行稿) 》对“弹性作息”解释大意为: 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教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本研究中的“弹性作息”是指同一年级组的教师团队,或同一班级的师幼群体,根据活动开展的需要,灵活调控一日活动环节的先后顺序及时间长度。
幼儿园一日活动管理中常见问题表现为重教师统一要求、轻幼儿自我管理,教师在指挥幼儿一日活动时,常常以“指挥员”“调度员”的口吻进行简单化、操作化的指导,忽视幼儿的主观意愿和主体作用[1]。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展开关于作息时间的讨论,让幼儿感受到日常生活内容是可以通过事先安排来进行调控的,增加幼儿的秩序感和安全观,这样既能提高幼儿的做事效率,又能提升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使规则更好地实施[2]。本研究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是指3~6岁的儿童在心理认知层面建立起时间概念、任务意识等,在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积极主动和自觉坚持,进而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自主安排作息时间所具备的综合能力。研究者将幼儿自我管理分为意识层面的自我设计( 包含计划性、独立性) 以及行为层面的自我控制( 涵盖主动性、自觉性和坚持性) 。
在行动研究前期的准备阶段,研究者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苏州市G区20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0份,结果发现幼儿自我管理能力亟待重视。然后,在苏州市X幼儿园开展研究,试从幼儿园到年级以及班级调整弹性作息,以有效促进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一、研究设计
㈠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的行动研究园所是一所具有20多年历史的省级示范幼儿园,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经历丰富,多年来积极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并获得省市级课题多项,这些为本次行动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研究者随机抽样,抽取苏州X幼儿园大班3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收集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自我管理方面的行为表现,对30名幼儿进行参与性观察,了解幼儿在不同情境中的真实表现并记录下来,然后分析整理作为研究的依据。
㈡研究方法的确定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研究取向,以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弹性作息干预下开展幼儿自我管理的行动研究。具体过程设计为: 先了解幼儿自我管理的现状,然后与课题组成员探讨,设计活动方案,实施活动过程,通过幼儿的表现反馈来进一步调整、修改活动方案,共同探索幼儿自我管理教育的新理念。同时根据前期调查了解现状,从幼儿自我设计、自我控制两方面开展三轮行动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
⒈问卷法
在行动前期,研究者编制、发放、回收“大班幼儿自我管理现状调查问卷”,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回答了解该地区教育的总体现状。问卷共16道题,分为自我设计与自我控制两部分,自我设计包括幼儿“了解年月日等时间概念”“知道自己在单位时间内的做事效率”“知道幼儿园一日活动环节内容”等,自我控制包括幼儿“愿意主动避免不合适或危险事宜”“能够以各种方式制定规则”“愿意主动提议发起活动项目”等。问卷采用单选题形式,请幼儿教师选出合适的选项,然后利用SPSS 20.0 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该区大班幼儿自我管理的现状。
⒉访谈法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自我管理教育的现状,研究者根据“幼儿教师的自我管理教育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与本园幼儿教师进行沟通,获取有效信息,了解以往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以弥补问卷法无法有效深入了解的不足之处。
⒊观察法
行动研究中,研究者采用参与式观察法,选取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对回收的“大班幼儿自我管理现状调查问卷”,检验其信效度并调整后,再根据问卷几大维度,自制“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观察评价表”,该观察评价表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并根据五级评分标准依次确定评分细则。在研究开始之前,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研究者的主观性,邀请了两位合作教师一起为每个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打分,将三人打分的平均分作为该幼儿的最终得分。行为研究过程中,在保证研究资料不外流的情况下,通过手机录音、录视频的方式获取研究资料。观察记录通过填写观察评价表、录音、拍照、摄像的方式完成。研究者使用自制评价表对30名研究对象在弹性作息下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将其最终得分作为干预前的研究数据,用作与后测数据进行对比。三轮行动研究结束之后,再次使用评价表,对研究对象的自我管理表现进行评分,作为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后测分数。
二、弹性作息下大班幼儿自我管理的三轮行动
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领下,研究拟通过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主体的层层替换,调整一日生活“弹性作息”时间,以促进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具体是将“园所作息”调整为“年级组弹性作息”再到“班级弹性作息”,特别是“班级弹性作息”的推行,以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行动研究经过三轮的计划、实施、反思、调整,厘清了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内化规律,以及采用不同教育策略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相应内容。
㈠第一轮行动: 园所制定的时间作息,忽略幼儿自我管理意识培养
仔细观察园所统一时间作息表( 见表1) ,发现一日活动的安排虽然遵从大班幼儿学习特点、动静结合原则等,但是在实际开展中仍然出现了众多不便。第一,多环节、太零碎。一日活动中安排15个环节,这就必然要求各个环节只能占有短暂的时间,幼儿在短暂的时间段中如何获得深度体验是值得反思的。第二,关联少。晨间体锻与区域游戏内容相似,两者中间间隔进餐、教学活动等关联不明显的活动,幼儿在室内、户外来回穿梭也可能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等待和干扰。这种不合理安排,导致教师管理过于“面面俱到”,活动环节中急于走“流程”而疏忽过程,从而长期忽略幼儿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⒈计划性现状: 时间概念难掌握,计划意识淡薄
大班幼儿对于时间概念的认知多停留在意识层面,往往只知道日期,对于在实际活动中的时间安排难以掌握。在前期现场观察中发现,大班幼儿在自由活动的“课间十分钟”中存在各种状况。例如:教学活动结束,教师提醒幼儿“课间十分钟”记得完成签到、上厕所、喝水,再去选择游戏。十分钟过程中,不断有幼儿询问教师: “现在时间到了吗? ”“还可以去做什么? ”十分钟结束后再次集中,有大部分幼儿忘记自己要签到、插游戏牌的任务,也有一小部分幼儿表示自己还没有上厕所、喝水。( 观察时间:2020-09-13) 这说明大班幼儿对“十分钟”的时间长度缺乏真实感知,并难以在这一段时间内合理安排自己的任务。
⒉独立性现状: 自立能力已具备,情感依赖成习惯
大班幼儿的独立性在生活自理、安全自护等方面已具备较高的能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发现幼儿做不到独立,这与幼儿在情感上习惯性依赖成人的提醒与帮助有很大关系[3]。例如: 午睡前的个人衣物整理,教师在检查中常常发现:有幼儿不愿意脱毛衣,有幼儿将脱下的衣裤胡乱塞在床垫下,有幼儿将鞋子丢在过道上……总是需要教师的检查提醒后,幼儿才会完成个人衣物的整理。( 观察时间:2020-11-23) 相应地,教师过多的干涉和把控,也影响了幼儿独立完成任务。
⒊主动性现状:人际交往多主动,任务表现显退缩
⒋在实际生活中,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长度总是受班级具体情况的影响,他们在这段时间中的安排并不能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长此以往,幼儿干脆等待教师安排。例如:吃完点心,晴晴端起自己的椅子放在教室中间的横线上,环视教室四周后又趴在椅背上发呆,老师走过来提醒晴晴去做自己的事,晴晴抬起头反问道:“我可以做什么啊? ”老师道:“去照顾自然角、整理一下你的柜子,都可以。”晴晴道:“好的! ”马上跑开,过了一会晴晴再次走到老师身边汇报: “浇完花了,现在还要做什么? ”老师询问:“整理柜子了吗? ”晴晴: “哦,忘记了。”然后转身去整理。不一会儿,教师喊道: “晴晴快回来了,到学本领的时间了。”( 观察时间:2020-09-15)可以发现,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尽管是积极主动的,但在制定规则与组织活动中表现出退缩、被动的特征,这正是受到无规律的自由时间以及教师安排的影响。
⒌坚持性现状: 解决困难靠帮助,专注力弱
教师往往为了追求一节“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但在时间上“分秒不差”,而且对于幼儿解决的困难也要求“立竿见影”。例如: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磁悬浮现象”中,在操作时,乐乐和凡凡都遇到了磁条安装相反的困难,随着其他幼儿相继完成任务,教师请幼儿再次集中展示,没能成功安装的乐乐继续埋头操作,忽视教师集合的要求,而凡凡急忙求助同伴,教师再次催促着两人集合,径直请其他幼儿说出正确安装的方法,并帮两人调整好。( 观察时间:2020-09-10) 教学活动中长期笼罩于教育的“高控”、时间的“高压”,导致一部分幼儿面对解决困难时已习惯于他人的帮助,同时在专注活动的时长上,也多表现为 10~20分钟。而大班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长一般为30分钟,说明大班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力度弱。
⒍自觉性现状: 自我控制困难大,受外界影响明显
幼儿进入大班,早已熟悉生活活动要求,于是偷懒、逃避劳动便成为一部分幼儿的“家常便饭”。由于教师一直充当着规则的制定者,导致幼儿难以理解遵守规则背后的意义,并且教师常常因为忙碌而缺少持续监督,让幼儿“钻空子”尝到了甜头,这就导致了幼儿“推一下走一步”的被动局面。例如: 吃过午饭,宁宁快速将自己的餐盘与碗筷丢进桶中,转身掏出自己的玩具,紧随其后的朵朵告诉老师: “宁宁的餐盘里都是饭粒,他也不刮干净就乱丢。”老师道: “宁宁,回来清理一下。”宁宁慢吞吞地放下手中的玩具,走过来,老师盯着他的嘴巴询问道:“怎么这么脏,漱口擦嘴了吗?”宁宁嘿嘿地笑了两声,老师提高了声音: “快去,怎么这么不自觉? ”( 观察时间:2020-09-28) 这再次说明大班幼儿虽然有能力约束自己,但受外界的影响明显,如同伴行为、班级规则、教师监督等。
研究者与合作教师共同对第一轮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研讨,依据以上总结的弊端进行反思并作相应调整。在作息安排上,由大班年级组教师针对班级幼儿需求及问题,通过集体审议,共同确定弹性的、适宜的时间作息。这份“弹性”既来源于幼儿,又来源于教师; 既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又极大地避免了随意性。
㈡第二轮行动:年级组制定时间作息,释放幼儿自我管理潜能
本轮行动过程采用“每周一审议、每月一教研”的形式,通过大班年级组教师的课程审议及小教研系列活动,将年级组弹性安排下的各种教育策略统整并形成文本。根据年级组制定的时间作息表( 详见表 2) ,可以发现其极大地缓解了上一轮行动中“环节多、关联少”的作息矛盾,将同类型环节合并在一起,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与自由,避免了消极等待。
⒈策略一:释放教师“限额”权利,提升教师管理领导力
幼儿园行政管理层面一旦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再以活动环节按部就班践行,教师就不会一直源于上层压力而处于被动的局面,也不会将这份压力转化为对幼儿的“催促”、指挥,更不会急于走流程组织一日活动环节。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提供陪伴和支持,并恰当地参与其中,及时和幼儿互动,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与幼儿对话,此时教师才拥有充分的权力参与到促进大班幼儿自我管理的引导中,对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作息的安排才拥有真正的发言权,如此基础上施加的教育策略才是切实有效的。教师只有完全浸润于幼儿的生活中,才能了解促进幼儿自我管理的“症结”所在,同样地,只有将时间安排的权利交还给教师,促进大班幼儿自我管理的探索才有可能[4]。例如:九月份,我们正式进入主题活动“我的亲密朋友”,那时正值小班新生入园。小班的幼儿会出现哭闹、焦虑的现象,大班的幼儿就可以以“我和弟弟妹妹做朋友”为主题,开展“爱心抱抱团”迎新生的班级特色活动,或者“大带小”认识幼儿园的年级组活动。活动前一周,向班里的幼儿说明缘由,大家通过讨论确定时间和开展的形式。这期间大班幼儿时常讨论起“怎样哄弟弟不哭”“我要怎么教妹妹上厕所”等话题,有的制作了邀请卡、爱心贴纸,有的从家中带来玩具、绘本,准备送给弟弟妹妹。( 访谈时间:2020-10-12) 不同于以往的课程蓝本———教学活动的开展只能从园所规定的教参资料中来,如今课程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活动前期准备中注重吸引幼儿的兴趣,做好活动计划。
⒉策略二: 共享教研“智慧”平台,发掘集体管理创造力
一滴水不足以聚成海,促进大班幼儿自我管理中的创造性与“智慧力”正是来自集体的共创共享。以教研活动为例,课程审议、小教研活动、现场观摩、班级评比等多元形式都生动地启发教师。无论是从课程游戏化的理念、课程的精神引领,还是从线上活动展示以及邻班经验提升,幼儿园将教研活动落到实处,真实地解决教师在带班过程中的困惑,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素养,为教师提升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创造可能[5]。
以自理能力为例。大班年级组间再次掀起“整理小达人”称号的班级评比,年级组教师根据各班幼儿的能力表现颁发“先进小红旗”,并以一月一流动的形式激发全体幼儿提高自理能力。不同于以往仅以教师为主的评判者,如今各班幼儿代表也加入裁判的行列中,两周一评选、一评一观摩的形式极大地激起了大班幼儿的积极性。例如: 幼儿前去观摩获得“整理小达人”称号的大三班,老师拉开大三班幼儿的整理柜,斯斯凑上前道: “肯定只有这一个这么整齐吧! ”她又依次拉开其他整理柜,依旧摆放有序。斯斯解释道: “我知道了,我们总是把书包带拖出来,所以显得乱。”妮妮也若有所悟道: “他们班的厚外套都挂在走廊的栏杆上,不像我们直接塞到柜子里的。”斯斯握紧拳头道:“这些我们都能做到! ”妮妮也道: “我在家里还会晾衣服呢,明天我们就来试一试! ”幼儿们的眼睛中充满了肯定。( 观察时间:2020-10-15)
⒊策略三:反思一日带班“实过程”,把握幼儿管理好时机
带班,又称组织幼儿一日活动,这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行为职责,细微琐碎却又意义深刻。一日活动的组织可以全面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等,而将一日幼儿园活动组织得有趣、有效并非易事。以前,教师总是习惯于代替幼儿做决定,忽略幼儿学习能力及品质在生活中发展的可能,在第二轮行动研究中,教师的反思更加切实地落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情景一:端过餐盘的丫丫先是叹了口气,等到大家都吃完后,她碗里的米饭依旧没动。老师询问道:“怎么今天没胃口吗? ”丫丫解释道:“我今天早上吃得特别多,现在吃不下去了。”( 观察时间:2020-11-03)
情景二:划完碗里的米粒,铭铭将筷子放下,举起手喊道: “阿姨,我要喝汤! ”保育员端过铭铭的饭碗盛好汤,不一会儿铭铭又举起手大喊: “阿姨,我还没吃南瓜呢! ”果果也喊道:“阿姨,先给我盛汤! ”“我先! ”“我先! ”教室里吵闹了起来,铭铭嘟起嘴巴,拿着筷子在碗沿上敲打,发出砰砰的声音……( 观察时间:2020-11-03)
于是教师与幼儿围绕“餐点我做主”的话题展开讨论,之后,幼儿开始尝试自主盛餐。起初,确实出现了盛餐队伍过于拥挤、个别幼儿难以把握饭量的多少、洒落饭菜较多等情况,但幼儿对于自己掌控的餐点充满成就感,“光盘小达人”越来越多。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幼儿调整餐盘的摆放,减少了队伍的拥挤,也逐渐掌握了大勺子盛饭的秘诀,桌面再次变得干净整洁。对教师而言,能抓住有效的教育契机促进大班幼儿锻,或鼓励幼儿主动尝试,都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第二轮行动研究,可以看出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被激发。接下来将时间作息安排的主体交到各班幼儿和教师手中,教师依据幼儿的愿望,与幼儿共同商讨,然后制定班级个性化的时间作息表,以此进一步促进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㈢第三轮行动: 班级制定时间作息,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在第三轮行动过程中,以班级制定半日活动计划为主要形式,教师和幼儿利用晨谈时间共同讨论作息的安排,见表 3。一是基于本班幼儿兴趣的需要,从现实的关注点展开,同时尊重幼儿原有经验,以生活现象为起点; 二是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宽泛自由,对于“晨谈、锻炼、主题活动、生活活动”四大板块的内容组成,舒缓各环节间的刻板,减少统一,改变长期以来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的半日活动模式; 三是主题内容自然贯穿于半日活动的各环节之中,让一日生活的全过程都充满乐趣和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随时都在发生[6]。具体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⒈策略一: 聚焦班本“特色”生活,创造幼儿自我管理的机会
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适宜的“弹性作息”也并非教师“拍脑门”想出来的。若要使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持久不断地蓬勃生长,其动力与源泉必然来自幼儿真实的生活之中[7]。在活动的安排中,多给幼儿亲身体验的机会,将更多时间、空间留给幼儿。例如以下教师日志节选:
大班半日活动计划“奇妙的手影”……
四、主题探究活动( 9: 20—10: 30)
㈠谈话
活动内容: 欣赏手影,激发探究手影欲望。
活动准备: 家庭作业、手影表演的视频。
㈡区域活动
活动内容: 皮影戏小剧场( 重点关注) 、
表演区( 重点关注) 、科学区( 重点关注) 、美工区、娃娃家等。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参与、记录幼儿活动。
㈢集体讨论
区域活动回放 幼儿区域活动照片分享,进行经验交流。
活动提升: 奇妙的手影
五、生活活动( 10:30—10: 50)
大课间
六、餐前活动( 10 50—11: 30)
活动内容一:太阳下的影子
活动内容二:进餐( 日志时间: 2020 - 11- 12)
在以上备课笔记中,可以发现课程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尤其是落实到本班必须要“本土化”,此外也注重课程内容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的延伸[8]。因此,园所要鼓励班本化、个性化教育案例的梳理,注重教育策略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从而真正地为提升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服务。
⒉策略二: 松绑幼儿探究“元困惑”,促进幼儿自我管理意识的萌发
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幼儿发出“不饿可以过会儿吃吗”“玩游戏的时间怎么这么短”等困惑,对此教师可能会习以为常,也可能以“本来就是这样”搪塞过去,幼儿这些根本性的困惑被成人一再熟视无睹,久而久之幼儿的“元困惑”也就变成了漠然,自我管理的意识也随之淡忘。而教师自身不妨反问一句,难道真的本应如此吗? 幼儿不可以拥有自我改变和创造的机会吗? 要解决这些困惑,幼儿教师应该提高教育素养,尊重幼儿的想法,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项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安排活动,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9]。
在大班实践中,将点心与区域游戏相结合,两大活动环节相融合,避免了幼儿洗手、取餐的消极等待,也兼顾了不同幼儿进餐的生理需求,给予幼儿生活与游戏充分的主动性。同时,为了鼓励所有幼儿完成进餐,将餐点与角色区“美美点心铺”合并,分餐点的值日生扮演起“小厨师长”,幼儿之间以“美食券”的方式邀请同伴完成流动式进餐。例如: 晨谈结束后,洛洛走进了建构区,她小声地和涵涵商量: “你现在饿不饿,不饿的话我们先玩建筑队好不好? ”涵涵看了一眼点心铺的食物,犹豫地回答: “可是今天有山楂糕,我想早点吃,等我吃完了来邀请你吧! ”洛洛点点头,两人分别走进不同的区域中。不一会儿,吃完点心的涵涵将“美食券”递给了洛洛,洛洛提醒道: “这是我刚刚搭好的双子楼,旁边的星海广场你来帮我完成吧! ”涵涵笑着表示同意,两人交换了区域。( 观察时间: 2020 - 11 - 13) 像这样自由自主的“弹性点心”时间安排,很受幼儿欢迎。幼儿从没有食欲被迫吃,到积极主动先进餐; 从教师分餐到幼儿自主取餐; 从无效的等待到互动满满的游戏时间。“弹性点心”不但返还了幼儿在活动中自由选择的权利,还实现了幼儿园活动组织的趣味性和时间利用的有效性。
⒊策略三: 解决幼儿生活“真问题”,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化
幼儿进入大班,对于走、跑、攀爬的锻炼,有了自己的难度要求。如何在难度挑战和安全自护中寻求合适的范围呢? 例如: 峥峥向老师发出请求: “老师,走平衡木我们小班已经玩过了,我想挑战难一点的。”教师道: “怎么增加难度呢? ”峥峥指了指轮胎道:“我想走在高一点的地方,把轮胎垫在平衡木下面可以吗? ”小朵直摇头道: “不要,我好害怕。”峥峥道: “那我们男生走高的,你们女生走低的好吗? ”峥峥的意见得到了支持,于是幼儿们利用轮胎、竹梯等进行一番创意的改造,普普通通的平衡区摇身一变成为“勇士大闯关”,不同高度、不同材料的拼搭代表着不同难度,高高低低、难度分层的体育锻炼场地,给予了幼儿更多的挑战空间,小也表示: “其实只要走得慢一点,高一点的平衡区我也不害怕了。”( 观察时间:2020-11-03)
只有当一件又一件具体细微的“真问题”得以解决时,幼儿相应的某种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幼儿在生活中的“问题意识”也生动反映出幼儿自我管理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就要为幼儿搭建相应的支持平台,以材料、环境、陪伴等多元形式促进幼儿“真问题”的解决,这种情况下为幼儿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轮行动研究结束之后,再次使用自编“弹性作息下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观察评价表”,对研究对象的自我管理表现进行评分。将30名研究对象的自我管理能力前后测统计所得数据录入SPSS 22. 0中进行进一步分析。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因此采用相关样本 T 检验的方式对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分数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见表 4。
经过三轮行动研究,结果显示,大班幼儿的计划性、独立性、主动性、坚持性、自觉性及总分前后测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研究对象在弹性作息的干预下,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也证实了年级组、班级的弹性作息干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
结语
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是幼小衔接的关键学习品质,从个人成长的必要经历来看,具备必要的自我管理能力将是其人生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当然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并非一日形成,也并不能由一力所促成,需要多方面的资源联合形成教育合力[10]。首先,园所要给予教师调整一日作息充分的权利,让教师能够支持幼儿自由、自主、创造地展开一日生活。其次,一线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不断提高教育能力,对一日活动的安排做出呼应性的改变。“尊重幼儿每一天的实际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面向生活”[11]。只有从幼儿的一日活动作息出发,施以灵活的、适宜的“弹性”作息,才能避免幼儿“不知道、无所谓”的无奈,自然滋长出“我能、我要……”的意愿。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大班幼儿对时间作息的认识逐渐清晰,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自我管理中。在今后的实践中,时间作息的制定主体将由教师和全班幼儿进一步过渡到教师和小组幼儿,继续鼓励幼儿以小单元的组织形式开展“弹性作息”。在一日活动环节上,进一步优化“弹性作息”中各个环节的组织,例如,将午餐后的散步活动,交由幼儿轮流组织“今天我带大家去散步”“午餐时间我提醒”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康静.兰州市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2]李翠.浅谈在游戏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广东科技,2013( 18) :170 - 171.
[3]侯艳芳,张钰梅,周江华.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沈阳军区司令部塔湾幼儿园
为例[J].早期教育,2018( 1) : 41 - 44.
[4]徐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及教育干预研究[D].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2015.
[5]何欣. 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6]秦旭芳,孙晶晶. 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与特征研究:以沈阳市 S 幼儿园主题活动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7) :41-52.
[7]赵东群,王春燕. 提升幼儿园生活活动质量的审思[J]. 幼儿教育,2017( 1 /2) :21-24.
[8]吴晓峰.弹性作息:寻找课程建设的逻辑线索:幼儿园弹性作息制度的实践分析[J].教育观察,2018(24) :59-61.
[9]李姗泽,卢瑶.论游戏精神对儿童生命的哺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 9) : 7-17.
[10]郑少华,李鸿娟.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J].教育家,2017( 7) : 92-93.
[11]仓桥物三.幼儿园真谛[M] 李季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