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学习资料王偲妤(22~23下)

作者:王偲妤 时间:2023-04-24 点击数:

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有效支持

——以幼儿园大带小研究活动为例

潘海燕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社会化能力是幼儿身心成长的主要领域。为了提升幼儿的社会化能力,我园开展“大带小”园本研究活动,在师幼互动中提供有效支持,引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共同交流、相互合作。

一、基于观察,分析教师有效支持的价值

㈠调动幼儿参与“大带小”研究活动的积极性

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支持引导力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建立情感联系。大班幼儿逐渐产生关心小班幼儿的情感,感受了帮助弟弟妹妹带来的快乐。小班幼儿见到大班幼儿接自己时,都会主动上前拉着大班幼儿的手,和大班幼儿拥抱一下,还会和其他幼儿主动介绍这些哥哥姐姐们。可见,幼儿对“大带小”研究活动既喜欢又期盼,其参与度较高。

㈡建立和谐、融洽、合作的师幼关系

教师的有效支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的成长。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退位放手、陪伴观察,创设开放的游戏环境,以大小年龄段幼儿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活动内容,给予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主协商、自主解决的机会。“大带小”的组合方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尝试以前被限制的所谓“危险动作”,进而显示了惊人的自我保护、相互保护和安全防御意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站在幼儿视角聆听幼儿的心声,悦纳幼儿真实的情感或创造思想,使幼儿在互相关爱和尊重的过程中,体验和谐共处的快乐。这种和谐、融洽、合作的师幼关系最易被幼儿接纳。

㈢提高混龄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师的有效支持让混龄幼儿相互督促、互为榜样,让混龄幼儿更愿意主动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混龄幼儿继续参与活动的愿望。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幼儿年龄一般相差两三岁,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每个幼儿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喜欢被肯定。大年龄幼儿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同伴时,更会展现哥哥姐姐的风范。小年龄幼儿面对哥哥姐姐们,感觉被关爱着。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支持能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获得自信、满足的积极情感。例如,教师鼓励大班幼儿说一说活动中如何帮助弟弟妹妹的;鼓励小班幼儿说一说如何和哥哥姐姐们一起游戏的。这种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式的互助关系,让幼儿之间的沟通变得容易起来,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

二、基于研究,发现教师有效支持的问题

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教师要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用专业行为给幼儿活动提供支持。但是,教师支持还存在一些问题。

㈠相关认识停留在理论阶段

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教师对不同年龄幼儿社会性交往,能从外显、潜在层面谈及一些理性依据和认识,但是没有形成独立的观点。这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受传统的教育习惯和思维方式桎梏,没有真正内化为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㈡“以幼儿为本”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以幼儿为本”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宗旨。各个年龄段幼儿间良性的互动关系会让幼儿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形成幼儿的某种情感依托,对幼儿产生有力的情感支撑作用。如果存在只见“活动”不见“幼儿”,为活动而设计活动,忽略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支持,就无法实现“大带小”研究活动的教育价值。

㈢实践中缺乏有效支持策略

目前,教师在“大带小”研究活动组织中,“高控”指导现象较多,这折射出教师在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领域方面理论功底欠缺,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支持策略,对自身指导的理解没有触及核心认知,对混龄幼儿的交往还不能完全给予有效支持。

三、基于实践,探索教师有效支持的策略

㈠“大带小”研究活动的启动阶段

这是“大带小”研究活动的萌发和起始阶段,观察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交往情况、入区活动情况以及激发混龄幼儿之间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是教师在此阶段的指导重点。在初始阶段,教师的有效支持能让混龄幼儿之间的互动更为顺利。

⒈同伴互助

小年龄幼儿起初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会显得紧张、拘束,难以亲近陌生的大年龄幼儿,不乐意参加活动,甚至拒绝。教师要帮助混龄幼儿之间搭建伙伴关系,用大龄同伴的兴趣、热情和正在进行的活动内容,吸引小年龄幼儿参与活动。

⒉角色邀约

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教师要增强角色主动性,利用积极情绪或有趣的情境,激发混龄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和愿望。例如,教师以演员身份邀请幼儿参与活动;教师扮演活动中的某一人物,巧妙邀请幼儿参与活动;教师利用环境和材料中的有趣角色,激发幼儿与环境互动,自然加入“大带小”研究活动。

⒊任务驱动

面对大年龄幼儿,教师可以提出活动任务或帮助大年龄幼儿设置活动任务,鼓励大年龄幼儿自主结伴,选择小龄幼儿共同参与活动。在教师和任务等媒介资源作用下,混龄幼儿结伴参与活动的兴趣能被充分激发。

㈡“大带小”研究活动的互动阶段

⒈积极回应

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有效支持就是适时、合理地提出问题,对待幼儿的提问给予策略性回应,以此推动“大带小”研究活动开展,推进混龄幼儿互动。教师可以运用设计问题策略,鼓励活动中混龄幼儿之间互动,协助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调动混龄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大年龄幼儿敢于尝试挑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带动小年龄幼儿拓展思维、学习表达、丰富认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大小年龄段的幼儿都能获得发展。教师与不同年龄幼儿加强互动,既参与体验“大带小”研究活动的成果,又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感受教师的尊重与支持。

⒉共同活动

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教师以合作者或游戏同伴的角色参与互动,设计适合的活动内容,创设具有教育价值的有趣情境。同时,教师利用游戏情境引导混龄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自主体验,生发新的活动内容。一方面,教师在混龄幼儿遇到困难时提供同伴的帮助,协助混龄幼儿解决问题,突破难点;另一方面,教师关注混龄幼儿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通过语言、动作以及行动,向混龄幼儿表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混龄幼儿合作解决问题,促进混龄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⒊情感交流

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教师关注混龄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幼儿进行情感支持,为混龄幼儿参与活动融入情感经验,发挥主动作用。教师陪伴在每个幼儿身边,当幼儿产生情绪波动或缺乏自信时,教师不直接介入幼儿之间的活动,而是主动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笑容关心鼓励幼儿,通过肯定、鼓励、赞美的语言支持幼儿,用真实的、积极的情感带动幼儿。

㈢“大带小”研究活动的交流分享阶段

这是帮助幼儿交流体验、分享发现、建构认知、感受成功、促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运用照片、视频、现场展示等方式,为混龄幼儿提供经验交流分享的机会。每对结伴幼儿交流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的心得,教师帮助他们梳理活动经验,将个体经验在同伴间传递、推进和扩展。教师应注重倾听幼儿的交流,鼓励更多同伴参与其中,提出新的挑战和期望。

“大带小”研究活动是一个持续积累经验的过程。陪伴和观察让教师看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对话和分享让不同年龄段幼儿获得有效的支持。教师带着需要继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在“大带小”研究活动中继续捕捉幼儿的闪光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幼儿的成长。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