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情况记录:
游戏开始,芯芯径直走向贝贝家带上了妈妈的花头箍说:“我要扮演妈妈,我给宝宝做饭。”少涵请我帮忙系上了奶奶的围裙后跑到厨房,拿起锅铲喊到:“我是奶奶,你看我在炒菜。”可乐慢慢的走到贝贝家,看了一会。芯芯对可乐说“你当爸爸吧,我们家爸爸还没人当”。可乐笑着带好了爸爸的领带出门买东西去了。
在游戏过程中,爸爸带着手机出门来到卷饼摊位,对老板说“我要一个卷春饼,刷一点甜酱吧,我带回去给宝宝吃”。妈妈一只手抱着宝宝,一只手拿起桌上的青团,喂给宝宝吃。喂完了用水壶往水杯里倒着,说到“给宝宝倒一点牛奶喝,别噎着了”,喝完牛奶还用勺子舀起鸡蛋送到宝宝嘴边。奶奶把栗子、报纸圈、小蛋糕放进平底锅里,用铲刀铲着,说到“老师,你看我在加热栗子派”。过了一会儿,奶奶对爸爸说“把手机给我,我也要出去买东西”。爸爸没有把手机给奶奶,说到“是我先拿到的,我还没买好呢”。奶奶表情不可太开心转身继续拿起锅铲,走到桌子边,把里面的栗子派倒在了盘子里后对爸爸说“给我买点菜回来烧烧”。
幼儿行为分析:
⒈角色认知与行为模仿方面:芯芯、少涵、可乐能通过代表性的装扮,快速明确自己扮演的是爸爸、妈妈奶奶角色;根据生活经验模仿做饭、照顾宝宝、出门购物等角色行为;反映出小班幼儿具有初步角色意识和生活认知能力,能将家庭生活场景迁移到游戏中。
⒉语言表达交流方面:芯芯、少涵、可乐都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游戏想法,包括介绍自己的游戏内容、表达需求与帮助等;游戏中还能与同伴进行简单的互动交流,别人对自己说话时也能注意听并及时做出回应。但角色之间互动交流的内容相对单一,频率较低。
3.社会交往互动方面:芯芯、少涵、可乐专注于自己的角色游戏行为,能创造性的再现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场景;游戏中乐意与同伴交往互动,家庭成员之间有简单的协作,并能与其他游戏区进行互动,处于平行游戏向合作游戏过渡阶段。芯芯、少涵、可乐能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可乐表现出一定的占有欲,不太愿意分享,少涵在请求不被接受时有兴情绪变化但未起冲突。
⒋游戏主题的生成方面:芯芯、可乐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前期游戏讨论,开展春季特色游戏内容,购买春饼、喂宝宝吃青团等游戏内容。
教师后续支持:
⒈丰富游戏材料:投放更多与娃娃家主题相关的低结构材料,并增加同一种类材料的数量,避免游戏时的争抢,满足小班幼儿单平行游戏时的需求。
⒉优化语言环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是在交流和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同时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我们可以通过前讨论和后讲评,继续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运用于游戏内容的生成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并根据主题进一步丰富、生成符合幼儿兴趣需求的游戏内容,为幼儿语言表达与交流创造环境。
⒊支持社交合作:小班幼儿游戏中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也较容易出现争抢行为。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境,与幼儿讨论交往的基本规则与技能,如何解决社交中的问题,更好地与同伴合作。并对幼儿表现出好的行为、例如分享、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等表示赞同和鼓励,让幼儿对自己好的行为感到自豪和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