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者通过中班种植园地活动,总结幼儿实践探索的过程,分析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试图通过种植园地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劳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真正懂得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中班幼儿;劳动;种植园地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引起热议,其中内
容涵盖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人们纷纷对劳动教育表示认可和支持。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劳动教育同样也需要从小有意识的培养。中班幼儿会做哪些劳动呢?怎样提供支持适合中班幼儿的劳动教育呢?以下是研究者通过中班种植园地活动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思考:
一、中班幼儿在种植园地的实践探索过程
(一)积累经验,学会如何劳动
⒈从小做起,保持劳动教育的连续性
幼儿园应当重视幼儿的劳动教育,从小班开始,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提升幼儿劳动意识。比如在小班的种植园地活动中,教师重视幼儿的参与性,鼓励幼儿尝试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体会到收获的快乐与成就感。升到中班的幼儿则对于播种、浇水等简单的劳动行为就有了一定实践经验,因此中班幼儿可以花更多时间在更进一步的观察、探索上。
⒉提供材料支持,探究劳动方法
指南中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以往的实践中教师会发现,幼儿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活动常常会出现依赖教师的行为。幼儿“不懂就问”,但这样“教授灌输式”或“手把手示范”的教育,真的能让幼儿掌握吗?幼儿的问题是否真的需要教师的帮助来解决?研究者认为,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比如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空间,此空间里幼儿可以不需要教师的帮助直接获取到所需要的工具,完成及时的操作或记录、表征等。另外材料空间还可以配备 ipad 等信息化设备,墙上与架子上贴有各种二维码,使用 ipad 一扫,幼儿能够自主学习到“如何播种”“如何使用该工具”“该植物的生长要求”等相关的内容,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教师则鼓励幼儿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小组讨论,不断尝试,最后解决问题。此材料空间与种植园地相连,营造了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增强幼儿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为幼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材料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配备照片打印机,方便幼儿及时、真实的观察记录。
⒊协商配合,增强合作意识
尊重每个孩子。幼儿有不一样的兴趣需要、生活习惯。有的孩子对种植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里就有一定种植经验,因而在种植活动中可以起到“小组长”的角色作用。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触碰到泥土,觉得很脏。因而在幼儿的团讨中,教师发现幼儿在小组讨论中就商量出了分工协作的好办法,承担不同的劳动任务。幼儿还给不同的职务起了好听的名字,比如“小记者”“浇水大师”
“种子保卫者”,他们还给自己的种植园地活动起了“菜园保卫战”的有趣名字。中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喜欢去探索,喜欢和同伴一起活动。
教师应该支持幼儿分工协作的行为,劳动教育不代表幼儿需要学会去做所有劳动,不强迫幼儿做不喜欢的事情,尤其在劳动教育的初期,要保护幼儿的劳动兴趣,表扬幼儿的劳动行为。
4.尝试错误,也是学习的过程
故事 1:在因为蔬菜长得太密而修整的过程中,笑笑:“阿姨,这边的胡萝卜好像也长得很密集,要不要拔呢?”还没等阿姨回答,笑笑已经把胡萝卜的根拔了下来。阿姨忍不住笑了出来:“胡萝卜这里不密,不需要拔,哎呀,这个胡萝卜根长得很好呀,被你这么拔掉就死掉啦。”阿姨尝试着把笑笑拔下来的胡萝卜根重新种进土里。笑笑看了眼老师,有些慌张、沮丧的样子。老师安慰他:“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不过小苗苗都是很脆弱的,我们要悉心保护他们,一会儿你再给他浇浇水,希望它能活过来呢。”笑笑点了点头,拿了小水壶,一脸认真的给蔬菜们浇水。
故事 2:今天我们要给蔬菜施肥,涵涵拿了一大把肥料撒在了同一个地方。阿姨看到了,立马说:“肥料不可以一个地方撒那么多,要分散开来,不用太多。”鹏宇在一旁安慰涵涵说:“没关系,我帮你把这里的肥料拿出来点就好了。”涵涵在鹏宇的帮助下,两个人一起把多余的肥料捡了起来,撒到其他地方。
幼儿对于种植劳动是生疏的,即使有了前期的经验准备,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小错误,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相信尝试错误的过程,无疑加深了幼儿对事件的印象,在今后的类似活动中,都能避免失误,学会正确的劳动方法。同时,幼儿在种植过程中与蔬菜慢慢建立了一定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的爱心与责任心。
(二)“守护种子”,培养劳动意识
1.施肥:基于“STEAM”理念的种植活动探究
种植是一个较为长期又复杂的过程,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及科学思维的培养,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身心全面发展。
一次活动中,孩子们对大班哥哥姐姐们的种植园地产生了兴趣。“哇,老师他们种的是什么,长得好高啊。”,“他们这里全是绿绿的,长得也比我们的多。”,“我们的还有好多没有长出来呢?”为什么大班哥哥姐姐们的植物长得比我们的好呢?
阳阳:“我知道,因为我们没有施肥。”原来有的孩子对施肥有一定的了解,但有的孩子不懂什么叫施肥。教师问孩子:“知道施肥是什么意思吗?”阳阳:“施肥就像我们吃饭一样,种子也要吃饭,施了肥就能长得快、长得高了。”于是孩子们一致同意要给我们的植物进行施肥。那要如何进行施肥呢?施肥前后植物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于是就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 STEAM 活动。
科学 1.学习关于肥料的知识,了解肥料的作用。
2.观察、记录下植物施肥前后的生长变化。
技术 1.学习如何施肥,了解施肥的正确方法。
工程 1.有计划的开展种植活动,过程中有自己的计划或设计思想。
艺术 1. 用绘画等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2. 设计种植植物的海报或周边用品,为植物进行宣传。
数学 1.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在原有的经验中,大部分幼儿不了解施肥,因而并没有想到施肥这一步。但在观察、对比中,幼儿不禁产生了困惑。出于对植物的“爱”,幼儿自发采取行动,保卫我们的种植园地,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因而在种植园地活动开展过程中,除了定期观察,教师也可以利用散步的时间与幼儿随机观察,在认真观察中,教师起到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幼儿用对比、测量等方法,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特点及规律,从而发现问题再解决。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判断,抓住教育契机,提高幼儿的创新力,激发幼儿的内驱力。
(三)“小小厨师”,我的食物我负责
我们的植物之一青菜已经可以收获了。那收获的青菜要怎么处理呢?帅帅说:“我今天来炒一盘青菜给你们尝尝!”了解后发现,本班幼儿在家中并没有烧菜的劳动经验,但在小班时,幼儿有过制作汤圆的经验,那今天这道美食与汤圆的制作有哪些不同之处或相同之处呢?炒青菜需要哪些步骤呢?教师请幼儿回家请教爸爸妈妈,第二天我们再讨论、品尝。在了解后幼儿调动已有经验,经过讨论,调查等方式,制定计划,开始了实践。过程中幼儿既兴奋又紧张,比如择菜的时候优优不停自言自语道:“这个看起来不错,可以吃。我感觉这根不行。”烧水的时候,帅帅笑嘻嘻地问:“老师,现在可以放青菜了吗?还是要再等一会儿啊?”撒盐的时候,熙熙也有点不自信了:“这点够吗?还要再来点吗?”幼儿在烧菜过程中表现得不够自信,可以看出幼儿在平时生活中几乎没有“烧菜”的劳动经验,尤其对于撒多少盐、放多少水这些量的把握上没有概念。
通过调查,了解到中班幼儿平时在家中参与的劳动内容比较简单,劳动的坚持性也不足。中班幼儿相较于小班幼儿在劳动能力上需要有一定的提升,劳动的内容与形式也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因而本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较好的劳动实践机会,幼儿亲自参与种植-择菜-烧菜的全过程,在品尝到自己制作的美味食物时,更是能体会到了大大的成就感,激发了幼儿的内驱力。
二、中班幼儿在种植园地实践探索中的成效与不足
(一)成效
1.幼儿的收获
虞永平教授在“全收获”理念中也提出种植活动按照幼儿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自主地生成课程,让幼儿在 操作中去感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促进幼儿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种植园地活动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活动主要以科学探究为主,但也包含了健康、语言、社会、艺术各个方面。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观察记录、主动表征,同伴交流、小组合作,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了爱心、耐心、责任心,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了解食物来之不易,从而真正能够爱惜粮食,不挑食。可见,种植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不足
1.教师自身学习不足
种植对于教师来说也缺少实践的经验。虽然在开展种植活动前教师学习了种植相关的知识,做好适当的规划。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会发现一些突发或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比如:我们的胡萝卜叶子特别大,胡萝卜特别小,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教师自身不了解这个问题,没有及时发现这个情况,幼儿在观察中也更加没有发现到这是个问题。因而一次次的种植活动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有经验者,向其学习等方式做好更充足的前期准备,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学会思考,与幼儿共同学习。
2.家园合作要持续
在本次活动前期我们利用了家长资源,请三位家长志愿者与幼儿共同参与了翻土的过程,幼儿在父母的参与下更加积极,提高了对种植活动的兴趣。但后期的活动中缺少与家长的交流、合作。研究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将幼儿园或班级所开展的活动与家长分享,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课程,了解幼儿在种植过程中的收获,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家园配合,鼓励幼儿在家中也能够增加劳动行为,自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帮助家人,培养劳动意识。相信在真诚的沟通交流下,家长会对幼儿园教育有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教 育 部 . 3-6 岁 儿 童 学 习 与 发 展 指 南 [Z].2012-10-09.
[2]虞永平 . 浅用“全收获”的理念开展幼儿园种 植活动[J].幼儿教育杂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