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并与儿童的生活密切联系。幼儿园的微型社区活动以幼儿生活中“微型”社会情境为载体,模拟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让幼儿以游戏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社区生活。《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本文以中班微型社区活动“我们的超市”为例,分析教师在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如何进行资源筛选,并引导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让幼儿体验从规划超市到创建超市,再到运营超市的全参与式过程。
一、走进社区——满足兴趣,筛选资源
教师对幼儿生活的社区进行提前走访,并组织幼儿沿街边道路进行参观,途中经过中心广场、儿童乐园、超市、理发店、水果店等,还经过个别幼儿的家门口。幼儿在走到自家楼栋时热情地邀请老师、同伴去家里做客;路过超市时兴奋地告诉同伴自己去过这家超市,里面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东西;看到儿童乐园时,迫不及待地想留下来玩一会儿……幼儿在路上遇到了保安、保洁和邻居,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虽然是熟悉的道路,但还是第一次和班级的同伴一起走,新鲜感让大家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参观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进行引导:“如果请你来做小区的设计师,你希望小区里有什么?”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并用图画进行记录,幼儿在记录中也考虑到小区里有便利
的商业设施、好玩的儿童乐园等。
二、创建超市——思维碰撞,积累经验
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班级空间进行了整体规划,班级超市的创建成了幼儿规划中最感兴趣的项目。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对超市的认知,我们决定分组走进超市对幼儿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观察和记录。此外,在教师的建议与家长的支持下,为每位幼儿准备 5元钱,以通过购物获得真实的体验感。在超市里,幼儿观察物品的分类摆放、价格标签、工作人员等,在购物的互动交流中共享经验,同时也运用数学经验解决了实际问题,如幼儿在钱不够时商量共同凑钱购买再进行分享等。回到教室,幼儿以图画表征的形式对超市进行规划,如超市出入口的位置安排,各类物品的分类摆放,服务人员的角色分配等,在具体规划后便开始划分场地、准备材料、布置超市。幼儿在幼儿园的资源库搜集瓶瓶罐罐、纸盒子等低结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将生活用品、零食、玩具等物品在货架上分类摆放,并给每件商品制作了价格牌。超市的设立让幼儿逐渐完善自身的规则意识,如幼儿在超市里发现零乱的物品会主动帮助整理;结账时主动向营业员道谢。伴随着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超市在原先只有购物区的基础上,新增了食品加工区和自助进餐区。幼儿也会给游戏中的角色赋予更多的任务,如营业员、理货员还兼任面点师的工作,进行点心制作并自创菜品等。幼儿的行为表现源于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对角色的观察,幼儿也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积累学习经验。
三、同伴互助——升级游戏,完善社区
教师配合幼儿在原有的蛋糕店与超市之间建立业务往来,蛋糕店可为超市提供面包、蛋糕、小饼干等。此外,幼儿又以小组的形式在室外的公共区域创设了儿童乐园,在教师的帮助下投放了小型的滑滑梯、摇摇马等游乐设施。随着幼儿在生活中的新发现,外卖服务很快进入社区。幼儿运用图画的形式制作订单,如需要购买 2个甜甜圈,顾客可在订单上画2个甜甜圈的标记,外卖员再根据订单拿取商品。教师还投放了幼儿户外活动时的三轮车,并设有专门停靠点,外卖员骑着小车拿货、送货,这既增加了外卖员的体验感,又让幼儿体验了为别人服务的快乐。同时,幼儿也从游戏中获得了更多的互动行为,如买个蛋糕去朋友家共庆生日,与同伴一起分享食物,邀请客人来家里做客等。微型社区也在幼儿的活动中日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