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我们都说自己爱孩子,但是我们爱的方式和方法是对的吗?有时候,我们会不会借着爱的名义,逾越了为人父母的界限呢?当今做父母的大多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那么,溺爱孩子有哪些危害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觉得自己就是中心、自己满足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
2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家长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3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家长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家长的溺爱限制了。
你溺爱孩子了吗?
1祈求央告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挑食、厌食,到了幼儿园还不能好好吃饭,可有想过,这其实大都是父母自己惯出来的。
很多父母嫌孩子自己吃饭又脏又麻烦,也担心孩子吃不饱,所以一直追着孩子喂饭,求着哄着孩子能多吃几口。父母的催促和央求,反而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一种负担,进而厌食、挑食、浪费粮食。
有远见的父母,必须带点“绝情”。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不想吃也不要强喂,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孩子挨几次饿,就会懂得按时吃饭。
2过度保护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太小,根本不可能做到自己穿衣穿鞋,其实不是孩子不会,而是家长不愿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
有的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其实,孩子两岁多,就能自己穿简单的衣物。对孩子多些信任、耐心和鼓励,不要剥夺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3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
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如何爱孩子才是正确的?
1家长首先必须了解孩子
家长要了解孩子,指导帮助孩子。了解,就必须善于聆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和他们沟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对孩子说话,要理智思考不要责怪埋怨;叮嘱虽然重要,但要讲到点子上;要放心孩子,放心让孩子去做,做错了,吸取教训;该管的要提出具体思路和要求,做后检查,肯定成绩,纠正不足。
2分清“父母”和“朋友”的身份界限
在做孩子朋友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了你还是孩子的父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榜样。我们常常看到有的父母要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从不学习。父母要孩子诚实,自己却经常撒谎;父母要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不讲卫生。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3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以训斥人的、权威的口气和行为与人交往。他们说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这就是说我们与孩子对话时应该冷静点,都应该尽可能理智些,应该相互尊重,这样对话才能进行下去。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能做到互相尊重,友好相处。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爱孩子就要从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让孩子健康成长,严慈并济才是家长的正确选择。爱他,就要学会放手,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孩子终要自己学会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