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父母,爱的方式不对,把自以为好的事物强加给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真实的感受和想法。看似平静如常的孩子,可能内心正在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压力和痛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在“最希望家长关注的”选项中,青春期孩子除了“兴趣爱好”以外,最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家长给足孩子心理营养,他才能够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状态。心理营养充足的孩子,会安心、自信地学习和探索,思维积极乐观,生命力旺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成长潜能。如果缺乏心理营养,孩子可能终其一生都处在寻找和索取的状态,容易紧张焦虑、敏感自卑、思维消极,不利于个人成长发展、亲密关系的建立。
尤其是以下3种心理营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⒈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未知的,他们通过父母的表情、神态、语言、反应,一点点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其中,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尤其是0-3岁这一阶段,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在这段时间,如果孩子能够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对孩子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孩子就会感到舒适与满足,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安全感充足且稳定的孩子,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并对周围的人和外部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成长过程中更有勇气和胆量对外探索。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会怀疑自己的存在,不能确信自己是被爱的,容易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还会觉得外部世界是危险的,容易紧张焦虑、胆怯退缩。
常见的表现有:特别黏爸爸或妈妈,一刻也离不开;在家小霸王,在外小老鼠:害羞胆怯、唯唯诺诺;犯错后不肯认错,甚至逃避,拒绝道歉……
给孩子安全感,父母最好在孩子3岁前,自己带孩子,给他高质量的陪伴和亲密互动。
婴幼儿时期,饿了、渴了、困了、害怕了,及时识别到孩子表达的信息,积极满足和回应他的需求;多和孩子肢体接触、亲密互动,如抚摸、拥抱、亲吻、做亲子游戏;用充满爱和温柔的语气和孩子交流,不要对孩子冷漠、语言暴力、拿“抛弃”威胁孩子;
此外,父母还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创造一个舒适、温暖、愉悦的家庭氛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⒉尊重和理解
曾经有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怀疑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只有成绩好,表现好,才会夸我、对我好,他们爱的只是那些外在的表现,是他们的面子,而不是真正的我自己。”“跟父母无法沟通,他们根本不愿意听我的真实想法,只会否定我,想用他们的道理说服我。”
这往往是因为,家长们爱的方式不对,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随着孩子的成长,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会越来越强。而不少家长却常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忽视、否定、命令、逼迫孩子。缺少尊重和理解的教育方式,孩子最直接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挑剔和不满,觉得自己不被爱,自我价值感低。
而当孩子感到被尊重、被理解时,他们的内心会得到治愈,孤独和痛苦大大减少,他们对父母的爱也会更深。
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家长陪伴孩子成长,不光是有爱就够的,还要学会正确爱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有了尊重和理解,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更紧密,父母更了解孩子,孩子也更愿意和父母谈心,遇到问题愿意求助父母。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效果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