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们意识到:孩子自信还是自卑,早期教育中的鼓励和认可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父辈打击中成长的年轻父母,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信、勇敢,不要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吃够了自卑的苦。所以这一届家长比上一辈更舍得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你真棒”“宝宝加油”几乎成为一句口头禅。
但这种鼓励真的能抵达孩子的内心吗?有的家长会发现:有时候孩子越鼓励,他越害怕困难,越是不敢尝试。比如有的小孩玩积木,试了几次失败之后就不玩了,大人在旁边鼓励他:“加油,你也一定会成功的!”结果说了这句之后,孩子反而更加委屈:“我再也不玩这个破积木了!”之后,无论大人怎么劝,孩子怎么都不肯接着玩了。为什么父母耐着性子的鼓励,对孩子却丝毫不起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所探讨的问题:鼓励固然重要,然而一旦方式错了,可能会起反效果。
哪些鼓励对孩子没用?
第一种鼓励:空洞的鼓励。
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难,都习惯对他说:“加油”“你是最棒的”。我们忽略了,很多事真的不是“加油”就能成功,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加油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位家长抱怨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有时候做不完,孩子还会哼哼唧唧地哭,她也舍不得凶孩子,只是在一旁给孩子加油打气。可无论她怎么鼓励,孩子也没有任何改变。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是因为孩子喜欢拖拉、磨蹭,而是他真的不会做,害怕自己做不完、恐惧自己做不好,他不愿意面对。
这时候,一句简单的“加油”不能带给孩子任何信心,反而让孩子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加油”这句话表达的是父母对成功结果的期待,那么潜台词就是:“你一定要做好。”“你怎么可以失败”但孩子并没有信心,反而在“鼓励”下意识到如果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待,父母会失望,对困难和失败越来越恐惧,最后出现了逃避和退缩的念头。
当孩子遇到不敢做的事情时,一是缺乏勇气,二是事情真的难倒了孩子。他对你说:“我不会”“我再也不要学了”,实际上是在说:“我觉得好难”“我努力了,可还是不行”“我真的做不到”。一句简单的“加油”,是非常懒惰的鼓励,看不到孩子的痛苦所在,孩子内心的恐惧情绪其实是被忽视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加油”这个词也可以变得伤人。
第二种鼓励,不承认孩子遇到的困难,总是把“简单”挂在嘴边。
有的家长鼓励孩子,常说:“这个题目很简单的,你再试一下就成功了。”“这有什么不会的,这多简单啊!”“你看那么小的小朋友都能做到,你也可以。”我们试图让孩子相信,他所面临的事情很轻松,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你在小题大做。然而,孩子和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在动物界,很多小动物都有个生存本能反应叫做“战或逃”。当小动物受到了某个东西的威胁时,他们会评估自己的能力,要么跑开或是主动出击。孩子也是一样,在困难面前之所以会犹豫不决,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信心不足,他没有十足的把握,在逃避问题的过程中,也就随之唤起了害怕或焦虑等情绪。如果我们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强调问题的简单,孩子不但没有被鼓励的感觉,反而会感到更大的压力:“我觉得好难,爸爸妈妈却说很简单,肯定是我太没用了。”有这样念头的孩子,更是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无能,容易习得性无助,放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