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随着气温变化和人群聚集活动增多,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这两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及消化道传播,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皮疹、咽峡部疱疹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幼儿园作为儿童密集场所,需从以下方面落实防控措施,筑牢健康防线。
一、环境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高频次清洁消毒
每日对教室、活动区、卫生间等区域进行湿式清扫,重点消毒门把手、桌椅、玩具柜等高频接触表面。玩具需分类处理:塑料玩具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木质玩具暴晒2小时,毛绒玩具蒸汽消毒10分钟。餐具、水杯严格执行“一用一消毒”,采用煮沸法(15分钟)或高温蒸汽消毒。
通风换气制度化
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若遇雾霾或寒冷天气,可启用空气净化设备,并定期更换滤网。晨间入园、午睡后、离园前为关键通风时段,确保空气流通。
二、健康监测:早发现早隔离
晨检午检双轨制
晨检时使用额温枪测量体温,观察口腔、手足有无皮疹或溃疡,询问家长儿童居家情况。午检重点检查咽部是否发红、儿童精神状态。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通知家长带往医院确诊,并追踪诊断结果。
缺勤追踪闭环管理
对缺勤儿童进行电话随访,了解缺勤原因。若因发热、皮疹等原因请假,需查验医院诊断证明,确诊为传染病的儿童需持复课证明返园,隔离期一般为症状消失后7天。
三、习惯培养:强化个人防护
七步洗手法全覆盖
在洗手池张贴卡通版七步洗手法图示,教师示范“内外夹弓大立腕”动作。餐前、便后、户外活动后组织集体洗手,使用儿童专用洗手液,确保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
口腔清洁专项训练
指导儿童用淡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水饭后漱口,小班幼儿可由教师协助用纱布擦拭牙龈。教育儿童不共用餐具、毛巾,避免口对口喂食。
四、家园协同:构建防控网络
疫苗接种科普行动
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宣传EV71疫苗接种重要性,强调6月龄-5岁儿童为优先接种对象,接种后可降低90%以上重症风险。提供辖区接种点信息,协助家长预约接种。
健康观察每日打卡
发放《儿童健康观察表》,要求家长每日测量体温,检查手足口腔情况,入园时提交。对持续咳嗽、流涕儿童建议居家观察,避免带病入园。
五、应急处置:规范流程管理
隔离室标准化配置
设置独立隔离室,配备医用口罩、手套、体温计、消毒剂等物资。疑似病例转移时,由保育员穿戴防护装备陪同,沿指定路线行走,避免交叉感染。
终末消毒严格执行
病例所在班级进行全面消毒: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空气用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无人时),被褥暴晒4小时。消毒过程记录存档,备查。
通过上述系统化防控措施,幼儿园可有效降低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风险。保育人员需保持高度警惕,将预防工作融入日常保育细节,为儿童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