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3班学习故事:我的一日生活(24~25下)

作者:李红斌 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娃娃家是大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之一。今天的娃娃家游戏主题是“家庭生活”,孩子们自由选择了不同的角色,如爸爸、妈妈、宝宝、医生和客人。
孩子们进入娃娃家区域,开始分配角色。辰辰主动提出要当“爸爸”,并指挥其他孩子选择角色。满满选择了“妈妈”,溪溪自愿当“宝宝”,轩轩则选择了“医生”,睿睿表示自己想当“客人”。游戏正式开始。辰辰满满一起布“家”,辰辰小椅子当作“沙发”,满满则用玩具餐具摆放了“餐桌”。溪溪扮演的“宝宝”坐在“沙发”上,假装在玩玩具。轩轩拿着玩具听诊器,假装给“宝宝”做检查。睿睿则扮演“客人”,敲门进入“家”后,满满热情地招待她,并邀请她一起“吃饭”在游戏过程中,辰辰满满发生了小争执。辰辰认为“爸爸”应该负责做饭,而满满则认为“妈妈”应该负责做饭。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一起做饭,辰辰负责切菜,满满负责炒菜。溪溪则在一旁扮演“宝宝”,模仿大人的动作,假装帮忙。轩轩扮演的“医生”给溪溪做了一次“体检”,并告诉“爸爸妈妈”:“宝宝很健康,但要多吃蔬菜。”睿睿则扮演“客人”,带来了“礼物”(一个玩具蛋糕),并和大家一起分享。游戏接近尾声,孩子们开始收拾玩具。辰辰满满一起整理“厨房”,溪溪帮忙收拾玩具,轩轩睿睿则把“医生”工具和“礼物”放回原处。

分析预评价:

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够较好地分配角色,并且能够通过协商解决角色冲突(如辰辰满满关于做饭的争执)。这表明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睿睿扮演“客人”时,能够主动与其他孩子互动,表现出良好的社交能力。孩子们在游戏中使用了许多角色语言,如“宝宝要吃饭了”、“医生来了”等,语言表达较为丰富,能够根据角色进行适当的语言模仿。辰辰满满在争执时,能够通过语言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采取行动,表现出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角色扮演与创造力孩子们在游戏中展现了较强的角色扮演能力,能够根据角色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行为模仿,如“爸爸”切菜、“妈妈”炒菜、“医生”做体检等。睿睿带来的“礼物”(玩具蛋糕)体现了她的创造力,她能够根据游戏情境进行创新。问题解决能力辰辰满满在角色分工上产生分歧时,他们通过讨论和协商,最终达成一致,表现出较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下一步可以做: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角色分工和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当辰辰满满发生争执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合作,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可以增加更多的游戏材料,如更多的厨房用具、医生工具等,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下次游戏中,可以鼓励孩子们轮换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身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角色的多样性。通过观察娃娃家游戏,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在角色扮演、语言表达、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发展。他们在游戏中能够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展现出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在今后的游戏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社会性和创造力。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