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游戏开始了,小姚主导“轨道”搭建,用长条积木横向排列,模拟高铁轨道,并反复调整积木间距,确保“轨道平直”。宸宸负责“站台”设计,用方形积木垒高,搭配小拱门作为“进站口”,还摆放了“乘客”(小玩偶)在站台等候。看着他们的“高铁站”逐渐完善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高铁站建好了,怎么让上面的高铁动起来呢?小姚说:可以让轨道动起来,车子就可以动了,宸宸说:我的家里有电动的车子,可以带过来作为高铁。老师:那可以测量一下高铁轨道的宽度,然后和你家里的电动车子比一下大小。
小姚用小手比划轨道宽度,宸宸从工具箱找出“小木棍”(非标准测量工具),尝试将木棍横放在轨道上标记宽度。
宸宸说:“我的车子比这个棍子宽一点,可能跑不了。”小姚补充:“那我们把轨道加宽一点!”
于是两人拆解部分轨道,用更多积木横向拼接,扩大轨道宽度,并用“站台”积木在两侧固定,防止轨道散开。
宸宸模拟“高铁进站”场景,将纸盒车放在轨道上,用手推动车体,发现“车能动了,但不够快”。
小姚提议:“下次把你的电动小车带来,我们再试试!”
从合作能力来说:两人分工明确,小姚主导功能性搭建(轨道),宸宸关注场景设计(站台),过程中虽有意见分歧(如轨道宽度),但能通过讨论协商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小姚展现初步的工程思维,尝试通过“轨道运动”实现高铁动态化,但受限于材料特性(积木易散架)未成功,宸宸:主动迁移生活经验(电动玩具车),并提出“测量轨道与车体大小”的解决方案,体现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作为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如何让高铁动起来”激发幼儿思考,并通过“测量轨道宽度”的引导,将生活经验(电动玩具车)与数学思维(测量、匹配)自然结合,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拍摄幼儿测量轨道的视频,在集体活动中回放,引导其他幼儿讨论“如何让轨道更牢固”“还能用什么方法让高铁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