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社交中成长
“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说道。正值寒期,孩子们有了更多可以跟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嬉戏的时间。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身为家长的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放手,让孩子们一起玩
也许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在学校已经有足够的时间跟同龄小伙伴在一起了。其实,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孩子还是相对处于一个静态学习的过程中,放学后又被家长立刻接走,所以真正跟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系列书作者、心理咨询师刘称莲看来,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在群体中完成的,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自我意识,会自发地跟父母以外的人联结。看到其他小朋友时会有主动与人交往的意愿,即使不说话也会拉拉手。这时候家长要允许孩子,尽量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让孩子有跟别人联结的时机。约上同年级或同社区的小朋友,一起去博物馆,逛公园。因为“同伴的互动和游戏能促进角色取替能力和社会技巧的成熟,例如要玩过家家,孩子必须通过讨论决定谁是爸爸、谁是妈妈,家里又要有几个小孩……在游戏中孩子必须协商和进行必要的妥协,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
减控,降低同伴压力
孩子在一起玩耍难免会发生冲突,感受到同伴压力。边玉芳认为,人的一生都会感受到同伴压力。“对孩子而言,中学阶段是孩子感受到同伴压力最大的时期。尤其是初中生,开始寻找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法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会通过模仿他人来构建自我,而同伴是主要的模仿对象。为了获得同伴的支持和认可,避免受到同伴的排挤和鼓励,中学生会选择顺从同伴中的多数。”
在边玉芳看来,如果孩子生活在父母控制性比较高的环境中,会更容易顺从同伴压力。“虽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当父母过度强调自己的看法而忽视孩子自己的思考时,孩子会慢慢形成这样一种观点:最重要的声音是来自他人的。于是,就会选择遵从同伴的要求。”当孩子长期一味地顺从别人时,会不利于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当然,同伴压力也有积极性的一面,比如同伴好的处事方式和习惯也会通过同伴压力传递给孩子,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孩子勉强去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时,有时会觉得难过和委屈。边玉芳建议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他这样做也是重感情的表现,但这种做法其实不妥当,人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坚持自己,有一个底线。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坚持原则,即使会失去友谊也不能妥协。比如不是自己的钱不能要,不能参与吸毒、赌博等”。当然,父母跟孩子的沟通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上。否则,孩子不仅不会听从父母的建议,反而会更加逆反。
让孩子自由、舒展地成长
在孩子交友这件事上,刘称莲认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家长的干涉。很多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家庭背景帮助孩子选择交往的对象。上三年级的洋洋就被告知,不要跟楼下做物业服务的孩子玩,“爸爸说那些孩子素质太低,会骗人。”其实,家长的心情也能够理解,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吃亏,少受伤害。在刘称莲看来,父母的“好意”会让孩子失去跟不同性格小朋友交往的机会。“让孩子跟不同的人接触,孩子会发现不同的东西,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刘称莲的女儿李若辰读小学时,曾经跟班里最不受欢迎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通过接触,辰辰发现这个孩子是因为妈妈去世,爸爸再婚,于是出现了情绪上的一些问题。辰辰就跟其他同学解释了具体情况,慢慢地其他同学也接受了这个小朋友。刘称莲建议家长要用积极的心态和语言,鼓励孩子跟不同的孩子交往。“做朋友的过程会有很多发现,没准我们孩子的一个小小的接触,就会给另一个孩子带来变化。”
其实,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还有着无师自通的天然本领。曾经有研究发现,幼儿园的孩子就已经很“现实”,如果要求孩子进行学业方面的竞赛,他们会选择与聪明的孩子一组,但如果要求孩子选择游戏玩伴,他们则会选择社交技巧较佳的同伴。
所以,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刘称莲认为,只要孩子不属于孤僻的性格,那就按照萨提亚的“种子模式”理论,家长只需要把孩子像种子一样种下去,给它施肥,给它阳光和水分,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涉,在安全的环境和足够大的空间里,让孩子自由、舒展地成长。
5步教孩子解决冲突
⑴保持冷静:告诉孩子不要在任何强烈情绪的情况下行动,比如愤怒时容易口出恶言。
⑵诚实:孩子需要如实承认自己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情。
⑶说感受:与对方谈论冲突,尽量用“我”字开头说说自己的感受,不推卸责任。另外,给对方留出说话的时间。
⑷双方一起找出解决冲突的办法:把评价方案列出来,逐一评价。比如“它健康吗?安全吗?”“它符合规则和法律吗?”“它能体现你尊重自己和他人吗?”“它表现了你的良好性格了吗?”
⑸就解决冲突的某一种方法达成一致:根据对前面每一种方法的评估,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一旦解决方案确定,双方就要保证遵守协议。
2024-5
小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