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 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对小班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礼仪交往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我有效地运用了以下途径。
一、礼仪教学中,注重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每周我会按期初制订的小班礼仪培养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个礼仪教学活动。在礼仪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有:
⒈故事法 以故事为载体,“富理于情、 富教于乐” 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 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 如: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礼仪, 我借助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 , 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漏嘴巴, 漏嘴巴为什么不好, 在情景模拟中, 老师表演大公鸡, 幼儿表演吃饭的小弟弟,幼儿为了不让大公鸡吃到米粒,个个都专心用餐,看不到东张西望的坏样子,不知不觉中幼儿学会了正确的进餐礼仪: 眼睛看着碗, 一手扶着碗, 一手舀米饭, 张开大嘴巴, 嚼呀嚼, 咽下去。
⒉儿歌法 如在“穿衣礼仪养成活动中” , 在第一组幼儿(小班分组教学) 中, 我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可是在活动中幼儿在伸衣袖的时候, 总习惯性地把另一只小手放开, 这样就造成手伸不到衣袖里,衣服始终穿不到身上, 幼儿很无奈地又要寻求帮助。 于是, 我在第二组幼儿教学中, 改变了教学策略, 根据班级孩子喜欢朗诵儿歌的特点, 创编了一首短小的儿歌, 并且配上形象化的象声词,如呜呜开火车、 拉拉、 哈哈等, 孩子们边学边记忆儿歌, 很快解决了难点。
⒊情景法 情景的合理设置,能给礼仪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能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让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并达到行为上的认同。同时使幼儿行为习惯能自动化养成,礼仪交往的主动性、持久性得到提高。 如在礼仪教学活动“学好样” 中,当出示受偶小兔向幼儿问好时,幼儿会高兴地向小兔问好,当长颈鹿帮助了小兔,在老师的暗示下幼儿就会主动学说小兔和长颈鹿的对话“谢谢你,长颈鹿阿姨。 ” “不用谢。 ” 当活动结束时, 我会有意识地和幼儿互说“再见” , 幼儿也会跟小兔和长颈鹿说“再见” 。 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幼儿礼貌用语和文明礼貌的习惯。
二、 不同领域中, 注重礼仪的渗透性。
在实施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中, 我不仅在逐周计划表中有具体的礼仪行为养成要求与教学内容,在实施其它各领域教育过程中,能密切联系,有机渗透。 如语言活动“我要自己走” 中, 通过老师的手偶情景表演,对比来园时小朋友的正反事例,让幼儿不但学会了朗诵儿歌,更是体验到自己独立行走的自豪,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养成教育上达到“知情行合一” ; 歌唱活动“滑滑梯”中幼儿不仅能用欢快的歌声表现玩滑滑梯的愉快情绪,还增强了要排队滑滑梯、慢慢上、不推也不挤的礼仪意识; 健康活动“我的牙齿用处大”中,通过有声资料,幼儿除了解了牙齿的用处外,还初步习得保护牙齿的基本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