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教育:孩子“爱告状”怎么办?(22-23下)

作者: 时间:2023-03-17 点击数:

孩子“爱告状”怎么办?

生活中我们发现,3-6岁的孩子特别爱告状,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是非判断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都相对薄弱,所以他们会经常向成人告状。但是,我们提倡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作为父母,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状心理,正确处理孩子爱告状的行为。孩子告状动机有不同,主要有这么几种: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大人的保护;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嫉妒他人,企图利于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父母怎么来应对?

 有些孩子告状是希望得到认可关注

一般来说孩子向父母告状常见的内容也会比较集中普遍,比如“xx欺负我了”“xx和我抢东西”“xx不和我玩”等方面,当孩子说这些问题时,很多时候希望父母觉得自己做的对,希望得到认可和给予关注。那么家长处理具体问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陪伴,尤其是平时缺乏父母的陪伴的孩子,避免孩子养成依赖告状引起关注的习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父母要抱有认真的态度

孩子在向父母诉说时最好我们能够认真去倾听,不要刚听开头就打断孩子或者觉得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就斥责孩子几句结束。我们需要先了解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如果是在理的“告状”,需要父母给予一些肯定,反之还需多花一些耐心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回到正确处理的方式上来。

 不要因“告状”来评价孩子

很多人会把"好孩子"作为口头禅来教育,若是因为孩子频繁告状、因为几件小事就给孩子贴上“坏孩子”标签,这是错误的做法。孩子看到父母对于告状的反感反应后,为了不被贴上“坏孩子”标签,可能会将“告诉家长、老师”作为最后选择,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解决,所以大家还是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分析告状的初衷及原因。

 对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及时予以正确处理

如果不理会或是处理不公,会使孩子感到沮丧、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孩子大一些了可以进行引导性提问进行沟通互动,比如“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想……?”“如果你没有得到……会怎么办呢”。或者适当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等,这些都是在帮助孩子增长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以后孩子慢慢地可以鼓励、启发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也会淡化孩子的告状行为。

孩子“告状”是难免的,但遇到大事小事都“告状”的确让人头疼。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